据劳动报的消息称,与圣诞节、情人节一样,起源于西方的万圣节如今也逐渐为中国年轻人所接受。但记者采访后发现,万圣节目前出现了低龄化跟风现象,各种万圣节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有家长们直呼:“这分明就是儿童鬼节”。据家长爆料,幼儿园周边的南瓜都卖断货,全是用来做灯的。这几天,不少大卖场里纷纷增加柜面,主推销售各类万圣节商品。理货员不时为销售一空的柜台补货,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骷髅、鬼怪面具。昨天,记者在仙霞路上的一家商场里看见,类似僵尸鬼怪等颇为吓人的面具被放在一楼文具用品等较醒目的位置。营业员说,最近不少小孩子都来买面具。“这个卖得最好,二十几元。”营业员指着一个类似恐怖片《惊声尖叫》表情的鬼怪面具介绍。
而近日也由于西方传统的“万圣节”着实在国内受到一番热捧:网上出现各种过节攻略、年轻人乃至孩子兴致勃勃购买南瓜灯等过节物品……而对于这些现象,有人称之为“崇洋媚外”。文化学者胡野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简单做出这个判断。但近年来一些“国产”节日遇冷、“洋节”受热捧,或许可看作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该如何恢复我们民族的节庆文化”。万圣节是一个西方节日,日期为每年的10月31日。万圣节期间,西方国家的公共场所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布置一些万圣节特有的装饰,诸如各式鬼怪、南瓜灯,孩子们会穿上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挨家挨户讨糖。
其实,像这个西方的节日由来有很多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版本是,认为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游走于村落间,是一种秋收的庆典。在西方,万圣节又称“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这时,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既是为了吓走鬼魂,又是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也就是说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为“万圣节”,前一夜,孩子们穿上服饰、戴上面具,去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糖果或者捣蛋,非常有趣。然而,万圣节到了中国却逐渐演化成“儿童鬼节”,而且在商家大肆宣传下,有越来越变味的感觉。有心理学家也提醒,如今万圣节的服饰和情节都和恐怖相关,对于成年人或许影响不大,但对于幻想和现实尚不清晰的幼儿来说,不利于其性格形成。
而从情人节、万圣节,到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洋节”在国内总能受到年轻人的关注。而在某种程度上,一些性质相同的“国产”节日却似乎没能享受同等待遇。胡野秋分析称,首先,这可算作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不畅,异域文化就会轻易地俘虏人们。再有,文化本身就是在互相渗透和融合中发展的。但由于缺乏文化引导的市场经济,使得商家以获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过度营销洋节,导致消费时代的年轻人被动卷入”。并不能简单地认定“热衷于过万圣节”便是崇洋媚外的表现:在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文化多元是必然的,再加上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内容、形式均失传多年,年轻人选择热闹喜庆的万圣节无可厚非。
一般来说,这个在西方称为“鬼节”的节日,因其新奇、刺激的气氛,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成年人参与万圣节聚会,化装一下找点开心倒也无可厚非。但眼下,“万圣节”风俗正在走进低龄的孩子,却有些不合时宜。虽然这些活动大部分以游戏的方式出现,但其中仍旧不乏骷髅、魔鬼、巫师、鬼灯等元素。这些东西很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也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这种恐怖的形象可能长期留存在孩子的大脑中,随着年龄增长将不时隐现,对他们日后性格的形成会产生影响。
所以说,对家长们应当引起注意,不能因为热闹便让孩子去参与此类的活动。而教育机构主动组织这样的活动则更不应该,因为向未成年人传递恐怖迷信等信息,本身就有悖于教育伦理。让孩子从小了解接触西方文化是好事,但要在方式上有所甄选和鉴别。当他们长大一些,向他们系统地讲述万圣节的文化,应该是更好的办法,而非照搬照抄,更不能为了赚取利润,不顾孩子们的身心发育,甚至故意炮制热点,去炒作这个本来跟中国人没有关系的“洋节”。
另外就是需要建议的是对于国外的节日,我们可以吸收借鉴,选择适合孩子们特点的部分,去掉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部分。在谈及孩子们过万圣节的问题时,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节比较恐怖,不应该让孩子参与。其实这种外来文化的继承和吸收都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万圣节是西方著名节日,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面向世界的开放教育,学校完全对孩子屏蔽,也是不科学的。万圣节的过节形式比较贴近孩子的特点,热闹、搞怪,可以变成自己梦想中的样子,可以名正言顺和大人讨糖吃,并且单纯延伸成英语、音乐、美术、表演等综合形式让孩子体验,同时用科学的态度让孩子了解节日中一些虚构的、假的、不存在的东西,引导他们用科学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话说回来,就目前中国人过万圣节仅限于对形式的模仿,看重的是其社交功能,比如主题舞会、狂欢晚会等,真正像西方那样过万圣节的“狂欢”状态并不多见。而对于这“过洋节”的现象不必过分忧虑,只要能在理性观察的基础上,对发现的问题加以引导即可。中国也有类似万圣节的节日,如中元节、寒衣节等,都是起源于祭祀祖先亡灵,却很难让年轻人感兴趣,原因就在于节日缺少娱乐元素。他进一步解释称,中国的文化体系与西方不同,崇尚庄重,敬畏亡灵与鬼魂,很难吸引年轻人参与进去。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考虑适当加强娱乐性。
东江娃于2015年10月31日记